- 相關推薦
關于《周易》中國經典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周易》中國經典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周易》中國經典觀后感1
我想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四書五經”,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儒家經典都是孔子編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國人心中,至今被奉為經典。有人認為《周易》很神秘,不僅因為它能用來預測個人前景吉兇,還因為它的內容是極其簡單的“—”和“--”型符號的排列組合,雖然單調,但高度抽象。正因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難以揣測它象征的具體事物極其含義。而正是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卻能定吉兇,測前景。其實,把《周易》當成一部純粹的占卜書是把它淺薄化和庸俗化了。毫無疑問,《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學著作。說他高深,是因為它既有簡單而神秘排列的符號,又有很多明了和晦澀相間的對符號的文字說明。它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必然有其高明之處。
說《周易》是占卜的書也好,是高深的哲學著作也好,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對事物的認識及與認識相適應的人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對天、地、人的認識和人如何順應事理法則的經典。伏羲氏畫八卦,文王演繹八卦并作“卦辭”,周公作“象詞”,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吨芤住凡皇且粋人的作品,而是集體智慧!吨芤住返募w創(chuàng)作說明:文化的`承傳和創(chuàng)新性;在思想認識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說,對事物根本規(guī)律的理解,這些哲人們的認識是一致的,至少都認同了一致的方向。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這個經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傳道了,我深知自己對它理解不深,談不上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談談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
現(xiàn)在有一種觀念,認為這素有“眾經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經》好像是萬能的,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很多人甚至藉著它的幌子以達到各種私人目的。最常見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書,探察如今的中國圖書市場,關于《易經》的書可以說已到了泛濫的地步,有關《周易》的圖書則大約相當于其他十二經的圖書總和。 “《周易》搭臺,鈔票唱戲”的專談預測、風水、占卜、醫(yī)法的“運用型”圖書紛紛問世(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鄉(xiāng)各地與網上的指引百業(yè)、點撥萬家的“易學大師”與“易學文化公司”層出不窮。由于《周易》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頭上有著既神圣又神秘的光環(huán),所以這些欺世盜名、恐嚇無知的江湖騙子就得以大售其奸。
對于《周易》,我沒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們文化的瑰寶。我也知道,它并不玄妙,并不是不能讀懂,更不是金庸筆下的《易筋經》。我們作為祖宗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無中生有,夸夸其談。我想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停留在解夢,起名這樣的事情上。應該負起《易經》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淺薄,方能避免文化頹勢。
關于《周易》中國經典觀后感2
《易經》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是萬經之首,《易經》讀后感。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許多人都對其充滿了好奇心。種.種感情,我閱讀了。
其實,我并非直接閱讀的《易經》,我文言文水平較差,我閱讀的是曾仕強教授對《易經》的解析,間接閱讀了《易經》。曾仕強教授是臺灣的著名學者,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學者。感觸頗多,其中《胡雪巖的啟示》尤甚。
這次閱讀曾教授的解析,認為觀點都比較符合自然辯證法的!現(xiàn)在,許多人對易經有不少誤解,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易經不了解,盡管他們血液中有著易經的基因!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后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復復,無窮盡也。
都說是外國人提出的自然辯證法,其實不是的,也有人覺得是近代我們中國處處落后,又不求進取造成的這種想法。其實,《易經》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辯證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國早了好幾千年,并且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易經不光是辯證法,它是一個系統(tǒng),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系統(tǒng),比當今的網絡系統(tǒng)還要大,網絡的發(fā)明歸根到底也是與《易經》有關系的。
《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F(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么實在的東西是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
什么叫知識?知識是會被時間否定的東西。
什么叫智慧?智慧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
外國人做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追求的是知識,所以,他們有那么多的專利知識產權。
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么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xiàn)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上У氖虑!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易》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周易》與《樂記》04-28
《周易》憂患意識論析05-09
周易讀書筆記(精選19篇)01-13
從象數(shù)角度談-周易-的管理思想08-04
《周易》“時”“位”觀與中華人格05-30
《中國機長》觀后感寫《中國機長》的觀后感11-08
感動中國觀后感06-21
中國驕傲觀后感05-31
中國新疆觀后感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