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yōu)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動能和勢能》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功》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奠定基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渡句)一切為了學生,為學生設計教學。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
二、說學情
本年級的學生在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了《功》的知識,所以可以通過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節(jié)課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大,本班學生在平時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能夠把生活中的現象與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聯系,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比較容易。
(過渡句)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過渡句)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景。在教學方法上我將采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圖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這時候我將引導學生思考,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采用這種舉生活實例的方法,是因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是離生活很近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夠將例子與本節(jié)課知識很好的結合,不顯突兀。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我會問學生類似導入的問題: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么能量?我將在學生的答案基礎上總結: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那么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這就是我要進行下一個知識點講授——探究物體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按照教材中的實驗裝置上進行兩次實驗演示:(1)讓同一鋼球A分別從不同的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鋼球運動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樣嗎?哪次木塊B被撞得遠?(2)改變鋼球的質量,讓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哪個鋼球把木塊B撞得更遠?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和同桌之間進行5分鐘的小組討論,通過以上兩次實驗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給我的反饋是: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板書)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初中學生好表達,設置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分析問題的思路,這為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講完動能,自然到了勢能的講解,我是這樣操作的:展示打樁機在工作的視頻,這個過程中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接著介紹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并由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那么接著就要講另一種勢能——彈性勢能。我會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同時提問:它們具有什么能量?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和遷移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會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在講完以上兩個知識點后我會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給出四個題目,分別讓學生來判斷它們都具有什么類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這樣能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和系統化。
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用物理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最高行駛速度?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在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ji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先說一下我對本節(jié)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節(jié)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jié)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guī)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jié)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續(xù)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了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jié)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關于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ㄟ@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ㄟ@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對于教法的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可以發(fā)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采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jié)課準備采取啟發(fā)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jié)課采用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jié)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guī)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采用類比法設計復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jié)新課時,采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fā)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jié)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相關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間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jié)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后,教師采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huán)節(jié)。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后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后本小組講解,其余小組聆聽并發(fā)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ㄒ浴陡×Α芬还(jié)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后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系,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系,在這里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系,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系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系。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tài)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系,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guī)律。
關于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系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里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系(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系),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于的狀態(tài)。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其中對應本節(jié)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jié)課的收獲,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獲,然后師生共同構建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后,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后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jié)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jié)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ㄒ⒁夂诎宕蟛糠质墙o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并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該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變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jié)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后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占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后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偈煜こS玫幕瑒幼儎悠鞯慕Y構,能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跁没瑒幼冏杵鱽砜刂齐娐分袩襞莸牧炼。
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探究等方法,學習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于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由于變阻器的部件比較多,接線柱多,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是動態(tài)變化的,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對初二學生來說,在變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點較高,學生難于接受。根據學生以上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們提出“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物理現象的已有觀察、對生產技術的已有感性認識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最后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的結合起來,主動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達到獲取物理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
【教學程序】
一、新課引入:(約4分鐘)
采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fā)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調光臺燈實物,并當堂演示調光臺燈亮度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投影)
、龠@種臺燈與其它的臺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調節(jié)旋鈕,臺燈的亮度有什么變化?
、鬯軌蚋淖兞炼鹊脑硎窃鯓拥?
。ā皩搿敝袆(chuàng)設了物理情景,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變阻器原理的學習:(約16分鐘)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通過的電流引起的,而電流的變化則是由電阻的變化引起的。啟發(fā)學生猜想:調光臺燈的電阻變化是由改變導體電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實驗探究 學生會根據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三個因素(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和長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師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實驗小組,啟發(fā)學生設計出以下3種類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改變導體的材料):如圖所示,在A、B間分別接入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如銅絲和鉛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方案二(改變橫截面積):如圖所示,在A、B間改變導線橫截面積(分別接入1根筆芯與2根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方案三(改變長度):如圖所示,在A、B間(有鄂魚夾)夾入一段鉛筆芯,使一端在鉛筆芯上自由滑動,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獲得證據或數據的。在觀察到現象后及時作出記錄,這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評價 讓完成以上3種不同類型的小組相互交流,并歸納篩選出這樣一個結果:改變導體的長度能較方便地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調光臺燈,實質上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臺燈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們先來學習一種能改變電阻的器件──變阻器。其實,實驗室所用的變阻器也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
6.4 變阻器(板書)
原理:變阻器就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板書)
三、正確使用變阻器的學習(約20分鐘)
、僮冏杵鹘Y構的學習(約3分鐘)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實驗桌上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認識變阻器的主要構造,并重點強調觀察4個接線柱和表面涂有絕緣漆的合金線所繞成的線圈,猜想這種結構的設計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電阻絲什么位置的絕緣漆被刮去了?為什么要刮去?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是不變的?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很小,幾乎是零?
教師結合投影片介紹其構造,理解銘牌上數據的物理意義;并要求學生學會畫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簡圖和電路符號。(板書)
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符號:
。ㄔ摬糠謨热莺唵,讓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決,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法和講授法。)
、谡_使用滑動變阻器
該部分是本節(jié)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在此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探究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提出問題 (投影)
要使燈泡和變阻器中的電流大小相同,變阻器應該與燈泡串聯還是并聯?
要能控制電流的大小,應該使用變阻器上的哪兩個接線柱?
要使燈泡由暗變亮,接通電路前應將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動滑片時,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隨著改變?向哪個方向移動時電阻變大?
滑動變阻器上有4個接線柱,怎樣把這些接線柱接入電路?共有幾種接法?
實驗探究 學生相互討論,首先,設計出實驗電路如圖所示,接著根據各自制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嘗試控制燈燈泡的亮度。同時,教師巡視,并指導各實驗小組將變阻器的實物連接、電路圖連接、及電路符號連接進行對照,研究電阻變化的原理和規(guī)律。
交流評價 各小組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驗結果相互討論,共同歸納出:(并板書)
使用: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ū经h(huán)節(jié)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估”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白冏杵鳌边@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保
【板書】
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于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便于學生筆記和復習,易于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變阻器
1.原理:利用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長度來改變電阻。
2.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3.符號:
4.使用:
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的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jié)課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制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了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對科學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特點,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于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征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對凸透鏡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于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fā)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yōu)勢地位,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yōu)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
三、說教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jié)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啟發(fā)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jié)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導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yè)這五個環(huán)節(jié)來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松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松的聊天方式,導入本節(jié)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為什么能照相嗎?它是靠什么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并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并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并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著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并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制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并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fā)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著“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jié),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并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并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么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xù)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并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yǎng)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fā)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先設置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后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置,使學生加深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jié)課收獲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后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實例,并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搜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接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并聯》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特征,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后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于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接和研究電路,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接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串、并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并聯電路的連接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jié)課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fā)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jié)課分為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yè)等四個環(huán)節(jié)。
1.新課導入
我將采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進行導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復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接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引發(fā)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jié)新課串聯和并聯。
通過圖像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我將分為串、并聯電路的認識,串、并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接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fā)光,之后我會把連接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并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fā)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類型,進而向學生講解串、并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后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并聯電路。同時并介紹在并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jié)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并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余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后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并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接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接電路。之后,我會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并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并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接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并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huán)節(jié),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于串聯還是并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yè)
對于小結我會采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煉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會設置不同困難的作業(yè),在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聯電路的例子,并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杠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jié)。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杠桿》是十二章第一節(jié)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繼續(xù)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幻燈片,了解杠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jié)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發(fā)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制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于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jié)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guī)律,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杠桿②解剖杠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huán)節(jié):
、牛畡(chuàng)設情境 引入課題
通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fā)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于杠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疲馄矢軛U—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桿的本質特征。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復雜的實例中抽象出杠桿的物理模型,這對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圖片來認識杠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杠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通過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杠桿,讓同學們觀察并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fā)現學習法, 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杠桿的概念后,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借此讓學生掌握杠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jiān)控,予于指導。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通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杠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杠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置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系,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jié)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杠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杠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于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jiān)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加減乘除,找規(guī)律。最后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后,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jié)課過程過于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guī)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guī)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布置給學生課后完成。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浮沉;第三,浮力產生原因。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這一節(jié)是本章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產生原因,理解物體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教育。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節(jié)課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原因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問題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初中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新課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病⒅v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發(fā)現和物理理論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方法來建立浮力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觀念,最突出是"重物體下沉,輕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木頭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平衡狀態(tài),物體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產生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分析,把突破難點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正確方法目。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一種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體積有關,與液體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场⒎答伜挽柟蹋
這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jié)課學到三種測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jié)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區(qū)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決定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jié)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初中還是適當的。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fā)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jié)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jié)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chuàng)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guī)Я藥讉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F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jié)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關于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
一個學生上臺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fā)現臺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
其一、臺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
其二、臺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于有了驅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熱鬧”,而轉為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臺,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
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
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著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后再點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后,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壓力;(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用滾動代替滑動;(4)使接觸面脫離。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么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回環(huán)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為什么?
2.某鄉(xiāng)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著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種類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
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
行駛中的汽車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六)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爸亓Α笔恰傲W”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jié)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后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了解牛頓關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認識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系。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頓的貢獻,激發(fā)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fā)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yōu)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于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huán)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系。還能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坐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系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后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萬有引力?誰發(fā)現萬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體只要在什么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fā)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guī)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fā)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guī)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系?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么規(guī)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后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guī)律;填入表格并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guī)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于實踐,規(guī)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ㄈ┓治鰵w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后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么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guī)律?p12,重心,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guī)則物體重心在哪里?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guī)律。學生尋找規(guī)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guī)范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于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ㄋ模┱n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后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后,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于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huán),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fā)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ㄎ澹┱n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于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ǘ┲亓Υ笮=mg,g=10N/kg
。ㄈ┲亓Φ姆较蚝妥饔命c: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n下作業(yè) 鞏固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guī)范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便于學生系統掌握本節(jié)知識。
初中物理溫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1節(jié)的內容《溫度》。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的內容有溫度的物理意義、溫度計的原理、結構、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溫度的寫法和讀法、自然界的一些溫度以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等。本節(jié)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節(jié)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tài)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后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節(jié)課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溫度的有關知識。本節(jié)內容知識面寬,但難度不大。因此教學方法易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通過教材的開篇的感受溫水的感覺以及“想想做做”內容,指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自制溫度計的過程,讓學生領會溫度計的測溫原理,從而順利進入溫度計的教學過程。
3.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我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記住一些生活環(huán)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放在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讀出溫度計上的示數,因為平時學生很少接觸溫度計,有些東西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要把它轉換為理性認識,我將主要用小實驗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特點及使用方法
5.教學準備
只有準備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教學以及演示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為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環(huán)境,同時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還是發(fā)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獲得科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具:
教師:演示溫度計、燒杯(2只,分別裝熱水、冷水)多媒體設備等
學生:實驗用的溫度計、燒杯(3只,分別盛熱水、溫水、冷水)、試管、滴管、燒杯(內盛紅墨水)、帶細長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yǎng)對生活環(huán)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只作初步了解,重點鍛煉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guī)范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采用教法:實驗、觀察、討論、訓練和講解相結合,啟發(fā)式綜合教法。
學法: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采用學法:小組討論學習、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熱的鋼水和寒冷的霧凇兩幅圖片,引入溫度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到生活當中。隨后引導學生做課本第47頁圖3.1—1“想想做做”,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感覺冷水,熱水,溫水的感覺,交流論證感覺有時并不可靠。
第二環(huán)節(jié):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自制溫度計:初二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全面。因此,學生通過自制溫度計,然后把自制溫度計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這樣使得效果很明顯),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中的液柱的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通過自制溫度計演示,讓學生體會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環(huán)節(jié):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1.以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為例(預先將溫度計發(fā)放下去),觀察溫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玻璃泡,刻度)。溫度計這一小節(jié)的內容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
2.通過看桌上的溫度計,看書和觀看播放的課件,學生互相總結溫度計的基本構造、量程、分度值、攝氏溫度的讀法、如何規(guī)定零度和100攝氏度等知識。并通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紹一些常見的溫度。書上給學生準備了常見的一些溫度計的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分組實驗測量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先用手估
測一個溫度,再實際用溫度計測量一下,并比較估測的與實際測量的溫度的不同。學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體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四個會:會認、會放、會讀、會看)。老師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以補充知識點。在此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了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體,把常見的錯誤集中展現,讓學生印象深刻。
第四環(huán)節(jié):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應該不陌生。為了講清楚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qū)別,可以設計場景,讓學生分別用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來測量人的體溫。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溫度計和體溫計的不同,并從中分析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
第五環(huán)節(jié): 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采取口頭小結的方式總結這節(jié)課的內容,強調學生要掌握溫度數值的讀寫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鞏固升華
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點的記憶,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通過練習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七環(huán)節(jié):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1節(jié) 溫度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攝氏度(℃)
2.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guī)定為0攝氏度 沸水的溫度規(guī)定為100攝氏度
構造:
會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溫度計??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會讀:示數穩(wěn)定,不能離開液體???會看: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體熱脹冷縮符號t
?構造特點:縮口4.體溫計?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使用了指導——探索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層層創(chuàng)設情境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模式從傳統的重結論轉變?yōu)橹剡^程,教學目標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榘l(fā)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只
起創(chuàng)設情境、主持,激勵和歸納總結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批評,多指正,謝謝大家!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錦集九篇】相關文章:
關于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5篇06-21
關于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五篇06-11
關于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四篇06-08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06-20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五篇06-07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十篇05-24
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六篇06-03
關于數學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5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