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革,體制的更新,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急速加快,人們的心理承受與以往迥然不同,受社會的影響,受成人的影響,中小學生的心理也日趨復雜化。學生中不乏心理扭曲現(xiàn)象者,如大款家庭子女養(yǎng)尊處優(yōu)而使己唯我獨尊,貧困家庭子女自認低賤而令己少言寡語,殘缺家庭子女無所依賴而感己恐慌失落,民工家庭子女背井離鄉(xiāng)而覺己寄人籬下等等。
鑒于以上諸種問題,給予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與適應環(huán)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有時甚至會使學生起到逆反作用,而當教師應用心理學原理幫助學生時,不少心理問題便迎刃而解。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就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使他具有盡快擺脫障礙,調節(jié)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

學習生活要有節(jié)奏,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如按時上學上課,按時就餐,按時參加學校、班級各項活動、按時放學及時回家。小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校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助人為樂,熱愛學習和勞動,遵守校紀校規(guī),合理安排好學習和休息時間,做到勞逸結合。現(xiàn)代生理學家提倡的“積極的休息”指的就是“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學習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就會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就會對其所進行的學習產生興趣,形成一種自覺性,并把學習看作是一種享愛,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形成良好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