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
裴斯泰洛齊他熱愛教育事業(yè)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zhí)著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chuàng)的論述,不僅為世界教育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下面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供大家參考與借鑒
人物生平
又譯佩斯塔洛奇。瑞士教育家。1746年 1月12日生于蘇黎世。裴斯泰洛齊生活在瑞士人民受到封建地主和新興資產(chǎn)階級雙重壓迫的時代,他對農(nóng)民的苦難深為同情。 他在卡羅林學院學習時,受到J.-J.盧梭的《民約論》(1762)和《愛彌兒》(1762)的深刻影響。他曾參加愛國者的組織, 撰文抨擊政府,要求民主改革, 因此受到迫害。1768年移居阿爾高農(nóng)村,尋求拯救勞苦大眾的道路。在比爾附近置地60英畝。辦模范農(nóng)場,開始社會實驗工作。但沒有成功,農(nóng)場破產(chǎn),僅留下諾伊霍夫(舊譯新莊)的小塊土地。1774年裴斯泰洛齊在諾伊霍夫興辦教育貧苦兒童的事業(yè),他建了一個孤兒院,收容50 多個 6~18歲貧苦兒童, 他把教育和生產(chǎn)勞動結(jié)合起來,使兒童一面從事農(nóng)業(yè)和紡織業(yè)勞動,一面學習讀、寫、算,并接受道德教育。但這第一次教育實驗,由于經(jīng)濟困難,在1780年被迫停辦。之后,裴斯泰洛齊從事著述,闡發(fā)他關(guān)于社會和教育問題的主張。他的著名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就是在這時創(chuàng)作的。這部小說于1781~1787年分 4卷出版。小說描述了農(nóng)村婦女葛篤德懷著崇高的目的,以獻身的精神改造農(nóng)村的故事。裴斯泰洛齊通過葛篤德的言行,刻劃了他所要求培養(yǎng)的勤謹安分而又不與惡劣環(huán)境妥協(xié)的品質(zhì);同時,提出了他醞釀已久的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勞動與兒童教育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改善農(nóng)民生活的思想。 1798年, 裴斯泰洛齊受瑞士政府的邀請,到施坦茲主持孤兒院。在這里他根據(jù)《林哈德和葛篤德》中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從事他的第二次教育實驗。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教育實驗是在布格多夫(1800~1804)和伊韋爾東(1805~1825)進行的。在這25年里,他主要進行改革初等教育的試驗。他在布格多夫簡化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使初辦學的人和家庭婦女都能掌握使用。伊韋爾東學校規(guī)模很大(有中學和師范學校),名聞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都有學生到此學習。J.G.費希特、J.F.赫爾巴特、F.W.A.福祿貝爾和R.歐文曾到伊韋爾東訪問。1825年伊韋爾東學校由于管理不善,宣告停辦,裴斯泰洛齊離開了伊韋爾東。1827年 2月17日卒于布魯格。
裴斯泰洛齊主張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財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發(fā)展的'力量,而且每一種能力都具有從不活動狀態(tài)變成充分發(fā)展的力量的傾向,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fā)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機的, 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的一體化,使“頭、心和手”都得到發(fā)展,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在于塑造人。他十分強調(diào)教育在兒童發(fā)展中的作用,但認為教育應遵循自然,教育者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必須和兒童的本性一致,使兒童自然發(fā)展,并把這種發(fā)展引向正確的道路。
裴斯泰洛齊斷言,認識從感性的觀察開始,通過對表象的加工而獲得概念。他在《論教學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后來,又在《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們》一書中,建立了心理學化的教學思想體系。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觀(Ansehauung),意思就是知覺或觀察,他認為這是一切知識的出發(fā)點,因而也是一切教學的基礎。裴斯泰洛齊所謂直觀,不僅包括感官的外在知覺或直接認識事物,而且包括內(nèi)在意識的體驗、情操和情感,自發(fā)地體察道德行為。直觀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和天地萬物溶為一體。他的主張對教育心理學是一大貢獻。
裴斯泰洛齊認為整個教育的中心問題在于形成人的道德,必須使人的動物性受到道德的支配。他認為道德教育的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兒童道德行為的基礎是在家庭里奠定的,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原型。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對英、法、美等國的影響很大。裴斯泰洛齊的學說,清末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初等教育也有相當?shù)挠绊憽?/p>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
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熱愛教育事業(yè)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zhí)著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chuàng)的論述,不僅為世界教育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fā)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quán)利。這項計劃最后終于失敗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jīng)驗。由于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他就轉(zhuǎn)而從事寫作。
1798的,瑞士爆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建立了海爾維第(瑞士)共和國。在斯坦茲城,由于貴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動,爆發(fā)了農(nóng)民暴動,政府從法國借兵進行鎮(zhèn)壓,受到頑強抵抗。法軍大肆燒殺,禍及無辜,斯坦茲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個老人和169個孤兒,還有237個兒童無家可歸。
新政府決定在斯坦茲成立孤兒院,裴斯泰洛齊謝絕了友人所薦的高官厚祿,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負責孤兒院工作。當時他很興奮,說道:“我為實現(xiàn)我一生的夢想,不惜犧牲一切,我的熱情達到了那樣的程度,幾乎可以說:只要讓我開始工作,即使在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沒有火、沒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齊到斯坦茲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兒院,收容了80個(此數(shù)由政府規(guī)定)孤兒,這些孤兒“大部分患有嚴重的疥癬,無法行走,頭上長滿潰爛的膿瘡,身上穿著生滿虱子的破爛衣服。個個面黃肌瘦,牙齒暴露,深鎖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著人。頭額上的皺紋充分表現(xiàn)了他們飽經(jīng)憂患與疑慮的生涯。有的養(yǎng)成虛偽等惡習,難以糾正;有的受悲慘環(huán)境的折磨,雖然表面意志堅定,卻猜疑、冷酷、膽怯……;懂得ABC的,十個中無法找到一個!泵鎸ω殐旱倪@般境況,一般人早就會望而卻步;裴斯泰洛齊卻迎難而上,一心撲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婦女做飯以外,裴斯泰洛齊承擔了孤兒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樣,他以極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孤兒。他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他們不知有世界、有斯坦茲,只知道跟我形影不離。他們的飲食就是我的飲食。我沒有家園、沒有朋友、沒有仆人,只有他們……,晚上我最后一個就寢,睡在他們中間,陪他們祈禱、讀書,一直到他們睡著;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們換洗臟衣服,并給他們洗滌身上的污垢!
這位慈父以孤兒院為家,視孤兒們?yōu)橛H兒子,在這個大家庭里,他充分發(fā)揚民主,培養(yǎng)孤兒們的道德習慣,并提高他們讀、寫、算的能力。
戰(zhàn)亂再次降臨了。1799年6月8日孤兒院被迫關(guān)閉(被法軍征為野戰(zhàn)醫(yī)院)。裴斯泰洛齊為此聲淚俱下,但無濟于事。他因傷心與勞累過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齊在功成名就、成為世界名人之時,竟不顧高官厚祿的誘惑,以其崇高的品質(zhì),把整個心靈和愛心都獻給了孤兒,為貧民的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這種無私的情懷,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1746-1827)提出了“教育心理學化”,創(chuàng)立了愛的教育理論和要素教育理論,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林哈德與葛馬德》(1781-1787)、《葛篤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天鵝之歌》(1826)等。
“要素教育”:教育過程要從一些最簡單的、為兒童所理解的、易于兒童接受的“要素”開始,再逐步過渡到更加復雜的“要素”,以促進兒童各種天賦能力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名言:
1.使功課勞作合一,提倡職業(yè)訓練,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實際生產(chǎn)量的最好途徑。
2.人們的教育,要從嚴肅認真的專業(yè)訓練入手才是腳踏實地的。這比什么書本教材都重要。
3.把專業(yè)訓練和道德培養(yǎng)結(jié)合在一起。
4.依照自然法則,發(fā)展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fā)展,又必須顧到它們的完全平衡。
5.為人在世,可貴者在于發(fā)展各人天賦的內(nèi)在力量,使其經(jīng)過鍛煉,使人能盡其才,能在社會上達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6.教你的孩子們規(guī)矩勤勞,不要在窮苦中失措,敗壞了品德而行為不檢。
7.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晴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nèi)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
8.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熱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這一點,一切其余的問題也會隨著解決了。
9.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愛”,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對人們積極的愛。這種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兒童對母親的愛是從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其滿足于身體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這一要素,則有待于學校教育。教師對兒童也應當具有父子般的愛,并把學校融化于大家庭之中。
10.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則要看他的處世為人是否道德無虧,能否作社會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為他的學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11.我的主要辦法,首先是通過孩子們對共同生活的初步感覺和在發(fā)展他們初步的能力上,使他們產(chǎn)生姊妹兄弟般的友愛,把整個團體融化于一種大的家庭的樸實精神中;并且就在這種基礎上,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情感中,鼓舞他們一般的義務感和道德感。
12.腦力心力,要放在適當?shù)牡胤剑澏喽妬y,要常常集中思想。
13.實踐和行動是人生的基本任務;學問和知識不過是手段、方法,通過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須具備的知識應該按實踐和行動的需要來決定。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史泰龍憑什么成為《洛奇》的男主角名人故事01-13
泰瑪斯牛仔特性時興品牌11-11
希斯洛普先生的經(jīng)典語錄07-15
名人故事:孟泰11-21
史泰龍勵志電影推薦《洛奇》11-19
公開課《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設計11-10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11-16
英國留學格洛斯特大學的介紹08-23
名人故事:畢達哥拉斯的故事11-18
史泰龍勵志故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