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旅游攻略
梵蒂岡旅游攻略一:
梵蒂岡城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quán)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是一個“國中國”,領(lǐng)土包括圣彼得廣場、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東南的圣彼得廣場外,國界以梵蒂岡古城墻為標志。梵蒂岡為基督教大公教會(天主教會)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圣座所在地,也是教宗駐地所在。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lǐng)域擁有美國、中國、俄羅斯一樣重要的影響力.
遠處是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廣場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爾尼尼花去11年時間建成的杰作。廣場呈橢圓形,長340米,寬240 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鋪砌而成,兩側(cè)由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huán)抱,造型和諧,氣勢恢宏。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
柱廊共有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條走廊。朝向廣場的每根石柱頂端的平臺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其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梵蒂岡的國防力量分為瑞士近衛(wèi)隊以及梵蒂岡憲兵,瑞士近衛(wèi)隊人數(shù)約為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于教宗的建筑。梵蒂岡憲兵人數(shù)約為130人,負責梵蒂岡城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diào)查及一般警務(wù)工作。
梵蒂岡旅游攻略二:
去羅馬前,我壓根兒就沒計劃去梵蒂岡,不是因為不想去,而是因為沒時間。
這次去意大利是參加古遺址會議,議程緊湊,除了第一天會議方安排去羅馬郊區(qū)的阿庇亞古道訪問,其他都是會議時間。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到羅馬當天趕上了大雨,政府發(fā)布了紅色警報:第二天所有學(xué)校和考古遺址都要關(guān)閉。
阿庇亞去不成了,我決定去梵蒂岡。問題也接踵而至,由于沒有準備,對宗教文化又一知半解,我在梵蒂岡這一天完全是兩眼一摸黑,拿著相機亂拍一氣,回來再對著攻略復(fù)習,不時感嘆:“哇,原來這就是米開朗琪羅的大作!”
真正的杰作,不用提前預(yù)習,也能感受得到。
大教堂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只有50公頃,教皇是國家的領(lǐng)袖。全國只有500多名公民的梵蒂岡,應(yīng)該也是公民、游客比最懸殊的地方了。我一早從阿根廷廣場附近的酒店搭乘40路公交車,經(jīng)過6站,跨過臺伯河,便進入了梵蒂岡。
天公作美,下了一夜的大雨忽然停住。雨過天晴,圣彼得大教堂沐浴在柔和的陽光下,地面的石板由于雨水的沖刷黑中透亮。初冬的天氣配上濕漉漉的空氣,使對面的大教堂莊嚴中也有些溫婉的氣息。
教堂正面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圣彼得廣場,兩邊是半橢圓形的柱廊,緊貼著梵蒂岡的老城墻。廣場北側(cè)柱廊下,沿著柱廊列隊等待的游客排了很長的隊。
緩步前行的同時,我有機會仔細觀察這座廣場。廣場中間矗立著建于公元前1世紀刻著古埃及文字的方尖碑,方尖碑到廊柱的中間是兩個噴泉——貝爾尼尼噴泉和多梅尼科噴泉,地面上以幾何線條勾勒出直線和弧線。這些線條在平面上看并不顯著,到了圣彼得大教堂穹頂處俯視,則一目了然。
廣場雄渾的氣魄,還有一部分來自橢圓形廊柱的“環(huán)抱感”,從大教堂門口張開,到廣場入口處合攏,使入口空間緊湊,猶如向信徒伸開的雙手,中間的廣場如廣闊胸襟,向信眾們敞開胸懷。
廣場東南曾密布著中世紀建筑。其時,從外圍穿過逼仄的建筑群落,走向廣場入口,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效果。墨索里尼統(tǒng)治時,認為那些中世紀遺存毫無價值,將其夷平,以一套寬闊的康西利亞松內(nèi)路取而代之,以求再現(xiàn)古羅馬的宏大景象。
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fù)興晚期的建筑杰作,在此之前經(jīng)歷過若干次變遷。最初,這里是耶穌基督的忠實門徒、第一任教皇——圣彼得的墓葬所在地。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6年將其興建為大教堂,典型的古羅馬巴西利卡式外觀——長方形平面、兩側(cè)柱廊、條形拱券式屋頂。
經(jīng)過了中世紀的凋零,16世紀時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對其進行重建。布拉曼特曾設(shè)計過一個正十字式的集中式樣式,但因為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費原因未能完成。最終,大教堂在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塔、卡洛·馬泰爾等人的共同智慧下,繼承了長十字的巴西利卡特征,外觀上則體現(xiàn)出巴洛克的風格。
在羅馬教廷的術(shù)語中,圣彼得大教堂這類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不叫cathedral,更不叫church,而是叫巴西利卡(Basilica),圣彼得大教堂的英文名即為St. Peter's Basilica。今天的巴西利卡已經(jīng)與最初古羅馬時期的建筑樣式關(guān)聯(lián)不大,而是一種宗教建筑地位和價值的體現(xiàn)。
圣彼得大教堂,想當然成為全世界巴西利卡之首,既因為其地位和建筑本身,也因為其內(nèi)部遺存。進入大教堂,右手邊即是米開朗基羅的杰作《圣母憐子像》,這是其1499年的雕塑作品,當年米開朗基羅25歲。初進教堂,我只是隨著人流向右涌動,在這座雕塑前聚集了大量的游人,擠過去看到說明牌才知是大師的作品。這件雕塑的圣母顯得太過年輕,兒子又太過瘦小,據(jù)說是藝術(shù)家為了突出藝術(shù)效果而刻意為之。
圓頂
米開朗基羅對圣彼得大教堂最大的貢獻是設(shè)計了直徑42米的.圓頂。因為古羅馬萬神殿的圓頂直徑為43.3米,這里的42米即對萬神殿的一種致敬。頂端高132米,從原頂上可以向內(nèi)俯視整個大教堂,向外則可以鳥瞰全城。
登頂有兩種選擇:一是花7歐元,乘坐電梯到一定高度,再自行攀爬最后的330級階梯;二是花5歐元,自己全程攀爬。從外表看,圓頂并不高聳,所以我選擇了5歐元的自爬方案。
我至少用了20分鐘才完成電梯十幾秒鐘能夠達到的高度。隨后,則是跟著人流慢慢向前挪。因為穹頂?shù)幕⌒,快到頂端時,人不得不側(cè)著身子移動。事后想來,除非你想利用在羅馬的時光鍛煉身體、磨練意志,否則還是多花兩歐元乘坐電梯比較理智。
正當我處于絕望邊緣時,眼前豁然開朗,陽光射入眼簾。整個梵蒂岡和羅馬城好似一個巨大的古今建筑融合的沙盤,透過空氣中殘留的水氣,莊嚴而安詳。腳下是圣彼得廣場,柱廊懷抱著方尖碑和噴泉。再向前是臺伯河以及坐落于小山上的天使堡,一覽無余。
博物館
梵蒂岡的珍寶大部分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中。由于沒有提前做功課,我在博物館里也只是走馬觀花,哪兒人多往哪兒湊,憑著這樣的方式幸運找到了拉奧孔的雕刻。這幅雕刻講述了特洛伊的預(yù)言家與兒子試圖警告木馬是攻城之計,卻被海蛇勒死的場景。除了拉奧孔雕刻之外,其他收藏對我而言都是未名的。只不過,藝術(shù)的震撼力量,足以讓人忘卻無知帶來的迷惑。
我的梵蒂岡“偶遇”之旅在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西斯廷禮拜堂中升華,穹頂上繪滿了經(jīng)典圣經(jīng)故事,《亞當與夏娃》、《創(chuàng)世紀》、《最后的審判》……縱然無法一一分辨,縱然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抬頭仰望,一種難以名狀的嚴肅與神圣感仍然籠罩心頭。
在梵蒂岡,藝術(shù)與信仰相互滋養(yǎng)、結(jié)合。不用提前做功課,只需一次偶遇,已然充滿力量。
攻略
行:羅馬市內(nèi)公交車一次1.5歐元,可在報亭購買6歐元一天的單日通票。上車后記得在購票機上打票,否則視作逃票。
吃:到羅馬必須吃兩樣美食:比薩餅和冰激凌,隨便一家路邊店即可,價格約在兩歐元/份。
禮儀:梵蒂岡的大教堂等處禁止喧嘩,穹頂上觀察到有之前游客留下的涂鴉,不要跟風。西斯廷禮拜堂等處禁止拍照
【梵蒂岡旅游攻略】相關(guān)文章:
旅游英語攻略11-07
日照旅游攻略08-30
南戴河旅游攻略08-30
老撾旅游攻略03-20
非洲旅游攻略03-19
喀納斯旅游攻略09-25
遵義旅游攻略01-18
潮州旅游攻略12-04
色達旅游攻略10-27
周口旅游攻略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