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中的成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實用】《史記》中的成語
在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中的成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史記》中的成語 1
負(fù)荊請罪
出處: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廉頗聽說了藺相如的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
喻意:表示向人認(rèn)錯賠罪,請求責(zé)罰。
《史記》中的成語 2
奇貨可居
呂不韋,原本是韓國陽翟的一個大商人。擅長經(jīng)營之道,他往來各地,賤買貴賣,因此積累了千金的家產(chǎn)。
秦昭王四十年,秦國太子去世。兩年以后,秦昭王把他的次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安國君非常寵愛一位姬妾,還把她立為正室夫人,號稱華陽夫人。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是,華陽夫人沒有能給他生一個兒子。
安國君的兒子里,有一個名叫子楚,他的母親名叫夏姬,不受安國君的寵愛,所以備受冷落。而子楚,在安國君眼里,有他也行,沒他也可,后來,子楚被秦王派到趙國去當(dāng)質(zhì)子。即便有了人質(zhì)在手,趙國還是經(jīng)常遭到秦國的攻打。趙王大概認(rèn)為子楚的父親都沒把他看得多么重要,便也殺都懶得殺他,況且如果殺了他,不僅沒什么意義,反倒給了秦國一個借口。所以,子楚在那里并沒有受到禮遇,倒也沒有生命之危。
子楚雖然是秦國太子的兒子,又擔(dān)當(dāng)這么危險的任務(wù),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所享受的待遇卻很差。秦國那邊根本不關(guān)心他,就像沒這個人似的,趙國不殺他就算慶幸了,更不要說給他提供點補(bǔ)助了。他日常乘坐的車輛比較破舊,生活的費用也不寬裕,日子過得十分清苦,他在趙國過得很不如意。
當(dāng)時,呂不韋正在趙國都城邯鄲經(jīng)商,一次偶然的機(jī)會,見到了被當(dāng)作人質(zhì)的秦王之孫子楚。呂不韋雖然是個商人,但是卻有著十分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極大的政治野心,他認(rèn)為子楚的利用價值極大,可以說是奇貨可居。于是,他正式去拜見了子楚,對他說:“我?guī)椭庸獯竽拈T第。”子楚聽后不以為然,笑著說:“先生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第,然后再來光大我的門第吧!
呂不韋則說:“您還不知道吧,在下的門第要等到公子的門第光大之后才能光大起來!弊映妳尾豁f不像是在跟他開玩笑,同時他又不明白呂不韋這句話的意思,因此,他請呂不韋入座,和他深入地交談起來。
呂不韋說:“秦王老了,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在下私下里聽說,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對她言聽計從,可是很遺憾華陽夫人沒有兒子。雖然如此,她卻能夠?qū)Φ障道^承人的選立起決定作用。現(xiàn)在,公子兄弟有二十余人,您只排在中間,并不受寵,又加上長久地在國外做人質(zhì),與父親安國君的'感情更加深厚不了。如果秦王去世,安國君繼位后,他也不會把您召回秦國,讓您有機(jī)會與在他身邊的兒子們競爭太子的位置!弊映f:“是這樣啊。那我該怎么辦呢?”
呂不韋說:“就像我們商人做生意需要資本一樣,沒錢什么都解決不了。公子現(xiàn)在缺少的就是錢,所以您沒有能力送東西給您的親戚,也沒有能力結(jié)交那些貴族身邊的賓客。所以即使你是再好的商品,也沒人愿意出來替你宣傳包裝。在下雖然不能富可敵國,但手里也有幾個錢,在下愿意拿出千金,來替公子做這件事情,在下要讓公子成為華陽夫人的兒子!弊映犃诉@話,立即離開座位,向呂不韋叩頭,說:“如果先生的計策能夠成功,事成之后,我愿意與先生共同享有秦國的土地。”
《史記》中的成語 3
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
毛遂是戰(zhàn)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jié)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yīng)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后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史記》中的成語 4
一字千金
子楚繼位只有三年便去世了,太子嬴政繼位。他尊奉呂不韋為相國,尊稱他為“仲父”。當(dāng)時,秦王嬴政年紀(jì)還小,太后親自主持朝政,實際是呂不韋執(zhí)掌大權(quán)。趙姬與呂不韋舊情復(fù)發(fā),二人私通。
此時,戰(zhàn)國四公子,即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名聲遠(yuǎn)揚(yáng),他們禮賢下士、廣交賓客,并且借此互相傾軋爭斗。呂不韋所在的秦國雖然強(qiáng)大,他的家里雖然富有,家僮甚至多達(dá)萬人,但是卻不如這四人那么有聲譽(yù)。呂不韋經(jīng)常感到羞愧,于是,他不惜重金,召來了眾多文人學(xué)士,優(yōu)待他們,門下的食客達(dá)到了三千多人。
當(dāng)時,諸侯各國有許多辯才,例如荀卿等人,他們著書立說,使自己的學(xué)說主張遍布天下。呂不韋也打算如此,他要求門下的'食客們都將自己的見聞記載下來,最后將其匯集,編排成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共有二十余萬字。他認(rèn)為這些內(nèi)容包括了天地萬物以及古今萬事,便為其取名叫《呂氏春秋》。不久,呂不韋把《呂氏春秋》刊寫并張貼在咸陽的城門上,并且在其上懸掛賞金,邀請各地的游士、賓客,說如果誰可以增減書中的一個字,就可以得到賞金千金。
《呂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古籍,它為后人研究戰(zhàn)國末期及其之前的中國各方面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史記》中的成語 5
毛遂自薦
出處: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翻譯:秦兵圍困邯鄲,趙王派遣平原君去求救,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zhèn)涞氖晨投艘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那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訂再返回隨從人員不用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找到十九個人,其余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bǔ)滿二十人(的額數(shù))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可是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shù)出發(fā)吧!
喻意: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dān)任某項工作
《史記》中的成語 6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
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jù)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jīng)過長期準(zhǔn)備,終于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quán)答曹操書》才有“臥薪嘗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qiáng)。
《史記》中的成語 7
胸懷大志
李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擔(dān)任過鄉(xiāng)里的小官吏。一次,他看見官吏辦公地點的廁所里,有一個老鼠在吃著臟東西,而每當(dāng)有人或者其他的動物走近它的時候,這個老鼠總是擔(dān)驚受怕,嚇得躲起來。
后來,李斯因為要辦理公事,到了糧倉里,他注意到糧倉里的老鼠吃著儲積的糧食,住在寬敞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人或者是其他動物的驚擾,見到他不害怕。因此,兩相比較,李斯嘆息著說:“一個人是賢能還是蠢才,就好比老鼠一樣,都是由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罷了!”為此,李斯立誓要勇敢地追求名和利。于是,他辭去官職,到當(dāng)時的名士荀卿那里,跟他勤奮地學(xué)習(xí)帝王之道,而這些只是為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將來的飛黃騰達(dá),高官厚祿。為此他鄙視世人追捧的所謂的道德。
學(xué)業(yè)完成以后,李斯心里認(rèn)為,楚王不值得自己為他效力,而關(guān)東六國都很微弱,沒有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所以,他決定到秦國去效力。在與荀卿辭別的時候,李斯激昂地說:“學(xué)生聽說,人如果遇到了時機(jī)就不要錯過。
如今,大國爭雄,像我這樣的游說之士正好可以大展拳腳、建功立業(yè)、加官晉爵、享受榮華富貴。秦王想要吞并各國,稱帝而一統(tǒng)天下,這正是學(xué)生揚(yáng)名的好機(jī)會。身處卑賤地位而不想辦法改變的人,就好比見到肉只是知道吃的禽獸,徒有人的軀殼罷了。
對于一個人來說,地位的卑賤是最大的.恥辱,處境窮困是最大的悲哀。長久地處在卑賤的地位與困苦的境遇之中,卻還憤世嫉俗、厭惡名利,而自稱與世無爭,這就不是士人的本色了。因此,學(xué)生要去西方,到秦國去游說秦王,成就一番事業(yè)。”
《史記》中的成語 8
負(fù)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戰(zhàn)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后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zé)罰。后來用“負(fù)荊請罪”表示主動向?qū)Ψ匠姓J(rèn)錯誤,請求責(zé)罰。
《史記》中的成語 9
安堵如故
拼音:āndǔrúgù解釋: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成語出處:《史記·高祖本紀(jì)》: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約法三章解釋約:商議確定;法:法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jì)》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cè)翼進(jìn)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dá)到某種目的出自《史記·高祖本紀(jì)》
運(yùn)籌帷幄人們把運(yùn)籌帷帳之中簡稱為運(yùn)籌帷幄,用來指在后方策劃戰(zhàn)或研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F(xiàn)引申為籌劃指揮。出自《史記·高祖本紀(jì)》。
高屋建瓴釋義建:傾倒,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的形勢。出自《史記·高祖本紀(jì)》: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焚書坑儒〖解釋〗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對簿公堂〖解釋〗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為人真誠,嚴(yán)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zé)廣之幕府對簿。
一狐之腋〖解釋〗腋:指狐貍腋下的皮毛。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出處〗《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招搖過市zhāoyáoguòshì〖解釋〗招搖:張揚(yáng)炫耀;市:鬧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wéibiānsānjué〖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完璧歸趙〖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汲鎏帯健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負(fù)荊請罪〖解釋〗負(fù):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1硎鞠蛉苏J(rèn)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怒發(fā)沖冠〖解釋〗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刎頸之交wěnjǐngzhījiāo〖解釋〗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汲鎏帯健妒酚洝ちA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膠柱鼓瑟jiāozhùgǔsè〖解釋〗用膠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diào)弦。比喻固執(zhí)拘泥,不知變通!汲鎏帯健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紙上談兵〖解釋〗在紙面上談?wù)摯蛘。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汲鎏帯健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圖窮匕見〖釋義〗圖:地圖;窮:盡;見:現(xiàn)。比喻事情發(fā)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史記》中的成語 10
一言九鼎
出處: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翻譯: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分量重于傳國的寶器(他)憑借三寸之舌,強(qiáng)過百萬雄師
喻意: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出處: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dāng)王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如故(史記·高祖本紀(jì))
翻譯:父老鄉(xiāng)親們苦于秦朝的嚴(yán)苛法律已經(jīng)很久啦!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偷偷議論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約定,先入關(guān)的人就稱王,我應(yīng)當(dāng)稱王整個關(guān)中現(xiàn)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的人判 處 死 刑,傷人和偷盜的要坐牢剩下的秦朝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吏平民都像往常一樣生活
喻意: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史記》中的成語 11
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
毛遂是戰(zhàn)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jié)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yīng)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后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史記》中的成語 12
負(fù)荊請罪
出處: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廉頗聽說了藺相如的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
喻意:表示向人認(rèn)錯賠罪,請求責(zé)罰。
《史記》中的成語 13
紙上談兵
出處:趙括自少時學(xué)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dāng)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既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趙括從年輕的時候就學(xué)孫子兵法兵法,談?wù)撚帽蛘痰氖,認(rèn)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曾經(jīng)與他的父親趙奢談?wù)搼?zhàn)事,趙奢無法難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rèn)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原因,趙奢說:戰(zhàn)爭,是事關(guān)生死的.境地,但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dān)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
喻意: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史記》中的成語】相關(guān)文章:
《史記》中的成語06-20
中字的成語01-08
中國史記成語故事03-10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02-04
成語中名人故事03-10
司馬遷《史記》中的藝術(shù)特征08-11
外強(qiáng)中干成語01-11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