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走進數字化空間-藝術設計觀念的新思考
論文關鍵詞:媒介;多維空間;觀念;合作;思想;創(chuàng)造
論文摘要:新時代的數字化空間給創(chuàng)作帶來新的、新的形式,也給我們的生活與觀念帶來巨大變化。面對這一切改變,藝術專業(yè)人員應認真思考我們的主要作用。思想性、藝術性、創(chuàng)新性、多種行業(yè)的合作是數碼藝術的重要特征。
我們經常談論生存空間、想象空間、虛擬空間、情感空間、個人空間……,新世紀又帶給我們一個數字空間。對于不同的空間,我們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發(fā)現,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觀念。有人認為,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是人類最多產的根本性行為。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觀念,就找到了使人們從無到有進行交流的方法。人類的這一活動,一直是人類進程的基礎。
牛頓在空間中看到一個墜落的蘋果,發(fā)現了重力定律。塞尚則在一堆散落的蘋果中看到了新空間。在牛頓眼中的,是一個自然空間,他看到了空間中物體存在的形式。而塞尚眼中的物體與空間是一個整體,“空間不再是只供藝術家表現形式的空蕩舞臺;空間會受到其內物體質量的影響。而這些物體反過來又會被自己周圍的空間所改變。”牛頓與塞尚對空間的不同觀察,都產生了偉大的發(fā)現。在走進全新的數字空間時,我們會看到什么呢?我們會看到怎樣不同于牛頓與塞尚眼里的蘋果呢?我們的作用又如何?
數字空間中的新語言數字化空間,指的是由0與1組成的變幻無窮的數字集合體。他們有規(guī)律地組成一串串數字流,形成一個龐大的,無限發(fā)展著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容納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發(fā)送、接收并存儲。在這里產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幾乎涵蓋了人類的所有感官功能,思考、情緒、聲音、視像、觸摸、感應……。在數字化空間中的“物象化”,其實質是一個數字結構形成的過程。
展現在數字空間中的視覺組成部分一數碼藝術,伴隨著硬件與軟件的發(fā)展而逐步完善。從1950年第一臺圖形顯示器問世,即可以以點的形式顯示文字與圖形,到20世紀印年代計算機圖形技術開始逐漸形成。一些外部設備,繪圖儀、光筆、數字化儀、彩色顯示器等相繼出現。隨著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計算機內存容量及運算速度成倍提高,而性能價格比則大幅度降低。1981年,IBM推出了正式以“Pc”命名的個人計算機,以及后來采用微軟公司開發(fā)的“視窗”(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使人機對話變得一目了然。計算機設計系統(tǒng)和相應大批優(yōu)秀設計軟件的產生,也進一步使計算機圖形技術得以大范圍的推廣,視覺語言成為數字空間中交流與傳播的主要媒介。
數字空間中藝術家全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具帶來了新的工作流程。一只鼠標,一個鍵盤,面對顯示屏,我們便可以開始工作。無需龐大的案臺,成堆的顏料、圖書以及型號不一的畫筆,這一切變得輕松而自在。調整便利,存儲容易,攜帶輕便,傳遞快捷,查詢簡易……。面對各種各樣分門別類的圖庫資料、信息、軟件、插件,設計師會突然覺得想象力的貧乏。各種即時的輸入設備及輸出系統(tǒng)也是越來越先進,色彩豐富、顯示精細。
新的表現形式。新的媒體不同于以往的繪畫、設計,藝術行業(yè)中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一個可集文字、語言、、圖像于一體的多媒體藝術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又使數字成為一種橋梁,產生了網絡化傳播系統(tǒng)和結構,成為報紙、廣播、后的第四媒介。新的視圖表現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圖像變得更加生動,技術在圖像中的含量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明顯。藝術之美與技術之美的融合,使表現的范圍更寬廣、更豐富,藝術作品的產量大大增加,時代特征更為明顯。
多維空間的展示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到有了時間的四維空間,我們的思想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物體的每一個角度,每一種運動、表情,都可以全真模擬。我們開始需要認真研究每一個物體的結構、動態(tài)、表情、所處的變化。在多維空間中我們的視角更為寬廣,物體展示、三維模擬、動畫制作、幻想表現,都成為新的展示領域。
交互的藝術以往的藝術作品瀏覽,觀者是被動的。我們往往在苦思冥想中揣摩著藝術家傳達的情感,尋找共鳴。數字空間中“體驗”、“身臨其境”的欲望可以得到滿足。作者同觀者的交流變得更為直觀,更為親近,“過程”成為藝術的新的瀏覽方式。
[1]
淡化了的學科界線行業(yè)間的界線正在數字空間中逐漸變得模糊。人們需要專業(yè)以外的知識越來越多,稍縱即逝的數字激流誘人但迅猛,為能抓住這一瞬間,人們需要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去理解與體會。生物學、學、學、學、、天文、、學……,它們共同構筑了數字的美麗而神奇的空間,是一個充滿知識的空間。
數字空間中的數碼藝術與藝術家在數字化空間中成長起來的數碼藝術,有它自己的特點與要求。超自然的想象、激動人心的情節(jié)、巧妙的構思、化但又要充滿人情味、出色的視覺效果,以及能滿足藝術表現的技術條件和具有新思維的藝術人才。在這新的藝術形式中,一大批從事數碼藝術的藝術家開始出現。人類的大腦似乎需要再一次進化,我們習慣于將左腦的抽象思維、數字意識與右腦的圖像、音樂的感悟能力分離。在今天,人們更希望將這兩邊的思想交叉而達到統(tǒng)一,最大化地發(fā)揮大腦的左右功能。在藝術形式改變的同時也使藝術觀念產生了變化。丹納在《藝術與》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群眾思想和風氣的壓力,給藝術家訂下一條發(fā)展的路,不是壓制藝術家,就是通過他改弦易轍。”我想沒有人能拒絕這種變化,人們需求的改變,觀念的轉化,會使藝術家必然重新尋找新的符號。我們的生活方式、職業(yè)、,以及思考內容都在隨著觀念的改變而轉變到適應它的軌道上。
例如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校中新的學科、新的課程——圖形設計課、三維動畫、網頁設計、多媒體制作等等數碼藝術課開始增設,同時也要求相關的師資力量的儲備與加強。但是目前懂得電子計算機專業(yè)的人不少,藝術教育的專業(yè)人才也大有人在,但是能將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數碼的人員地很少。普遍開設的課程為軟件操作應用,沒有一定的數碼藝術研究深度。藝術教育與計算機教育尚且有些脫節(jié)。一些人只將計算機片面的視為一種工具,仍然沿用著傳統(tǒng)的思考方式、教學方法。藝術設計隊伍的突然龐大,雖然使的普及更社會化,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效應。一夜之間工藝設計成了“民間美術”,變得“通俗易懂”。會幾個美術設計軟件的任何人,都認為掌握了美術設計軟件的操作便掌握了藝術設計的“秘訣”。大量缺乏一定角度的作品在泛濫,拼湊資料、改頭換面、形式拙劣、色彩凌亂……。在網頁設計中,技術的快捷也帶來了低水準藝術品產生的快捷,一些俗媚的個人網站時有出現,不堪評說。而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藝術工作者似乎也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狂熱的追逐著技術的腳步,而一步步遠離藝術的本質。更多的人疲憊不堪、通宵達旦地研究電腦技術,夸大了技術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認為掌握了技術便可有高質量的作品出現——即“技術決定一切的思想”。其實“作品的成功,不是在于技術的新穎和稀有,而是在于運用技術表現藝術原則的成熟程度!蔽覀儜诹私鈹底旨夹g的規(guī)律和應用特點的基礎上,發(fā)揮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才能創(chuàng)作更好的作品,當然這的確需要我們花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與體力。
龐德曾說過:“藝術家是人類的觸角”。在新時代來臨的時候,藝術家是敏銳的,我們需要思想、思考,而不是一種盲目的追隨。丹納也有這樣的一句話:“他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善于辨別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別人只見到部分,他卻見到全體,還抓住他的精神!蔽覀冋切枰吹竭@一轉變的“精神”實質,而不能丟掉我們身份的特征,即我們所擁有的藝術頭腦和敏銳的藝術觸角。
長久以來,我們的藝術家更習慣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是“單槍匹馬”,這讓我們在數字空間中倍感力不從心。在國外相繼出現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動畫作品,如《獅子王》、《玩具總動員》、《侏羅紀公園》、《怪物施萊克》等等,精湛的動畫技術、豐富的想象力,使我們驚嘆不已。他們靠的是電腦工程師、藝術設計師等等眾多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合作。在1995年迪斯尼公司與皮薩動畫制作公司聯合推出的全三維動畫片《玩具總動員》,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是一部純粹依靠計算機技術制作的全三維動畫片,它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這部動畫片中動用了110臺電腦和數百名電腦工程師,后期制作超過了80萬個機時,共計有1000個立體模型。面對如此龐大的工作量,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達到的。盡管技術的發(fā)展會使藝術的表現制作越來越容易,“合作”仍是這一領域的又一特色。我們無法成為數學家兼藝術家,生物學家兼計算機工程師,但我們可以組成擁有各種專業(yè)素質人才的隊伍。我們應帶著我們藝術家的眼睛和頭腦,加入這支隊伍中,共同描繪數字天地中新的視覺空間。
無論是牛頓眼里的一個蘋果,或是塞尚眼里的蘋果堆,或是希臘神話中愛鬧事的女神厄里斯的金蘋果故事,在數字空間中我們都可以表現。當然我們還會看到許多全新的、超乎想象的數字蘋果,看到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看不到的蘋果,我們也還會有更新的發(fā)現。在數字空間中,虛擬的場景,虛幻的空間,使藝術家更需要象畢加索所說的那樣:“我作畫本著我所想,而不是我所見。”在這里,創(chuàng)造將決定一切。
[2]
【走進數字化空間-藝術設計觀念的新思考】相關文章:
營銷觀念演進的哲學思考03-21
秦俑藝術設計價值思考12-02
論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tài)觀念論文12-03
關于當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03-19
探討美術學與現代藝術設計的思考12-06
對景觀藝術設計學科建構的思考03-18
對環(huán)境藝術設計課程改革的思考03-18
地方文獻之新觀念與新分析03-19
讓我們走進數學思考論文12-09